无锡家教网报道: 曾经,早恋被家长(微博)和社会视为“雷区”、“禁区”,一旦发现苗头,家长会不由分说地掐灭。如今,却被很多家长大方地接受,甚至“欢迎带回家”。近日,无锡一则对2354名高中生的调查显示,谈恋爱的比例在逐年增长,2011年的比例约为1/3,比2001年和2007年的调查数据分别上升了12%和7%。同时,很多受访学生表示,家长一般对他们的“早恋”并不过多干涉。
而在很多教育学家眼里,早恋其实是一个中国式教育独有的词汇,他们更愿意将之定义为“青春期恋情”。早恋的后果如何,与家长的引导密切相关,引导得好甚至可以成为人生中一份美好的礼物。
早恋诱发悲剧时有发生
在如今的中学校园里,学生情侣互称“老公”、“老婆”,手牵手一起漫步,甚至在课堂上眉目传情,早已不再是稀罕事。面对这种开放,中国家长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多元。无锡的此次调查发现,在受访学生眼中,52%的家长会接受他们恋爱,其中12%选择了父母“接受并欢迎带回家”,40%选择了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有48%的学生认为父母持“批评并且要求分手的态度”,不过,只有20%的高中生会最终听从父母安排。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先生发现13岁的儿子小辉最近有点反常,偷偷摸摸打电话、发短信的次数明显增加,以前不爱打扮的他现在出门前总是照半天镜子,而且上辅导班的兴致从未有过地高涨。想到儿子正处青春期,王先生特意和他心平气和地谈了一次,果不其然,小辉喜欢上了辅导班里的一个女孩。王先生回忆起15年前,自己经历的那场“早恋”:父母私自翻看他的书信,老师让写3000字的检讨并全班通报批评,这些苦涩的回忆令他选择了尊重儿子。他只给儿子提了两点要求,一是如果因此郁闷了欢迎找他诉苦,二是一定不能做出“越轨”或过激行为。
与小辉相比,刘丽就感觉自己没那么幸运了。“我有互相喜欢的人,但妈妈的态度非常坚决,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谈!”刘丽说,她有个表姐在3年前没有考上大学,所有的亲戚一致认为是早恋的结果,所以她妈妈觉得如果早恋了,学习成绩一定会走下坡路。用刘丽的话说,妈妈就像防贼一样防着她早恋:同学打电话来了要“招供”是男是女,上网聊会儿QQ也总是盯着,没有一点自由。
在孩子“早恋”问题上,家长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诱发悲剧发生。今年7月,广西河池天峨县一名14岁少女与男友约会被父亲碰见,父亲的两个耳光,令这名少女选择从家中阳台跳下,摔成重伤。家住大连的刘先生和妻子也因怀疑儿子早恋,想尽办法搜集证据。刘先生以替儿子交电话费为由,查看其通话记录。妻子频繁查看儿子书包和衣物,看里面是否藏有“定情信物”,这些行为反而导致儿子一气之下,死活不愿上学。刘先生因此十分苦恼,他说:“我们是担心他,他怎么一点都不理解?”
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彭彧华在新出版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一书中曾写道,针对北京市32个学校2439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边缘性行为发生的比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牵手已是相对普遍的行为,接近20.95%;其次是接吻,占11.02%;再次是性爱抚,占2.87%,这些行为在17岁时发生最频繁。但对避孕知识,却有92.9%的学生回答不及格,45.8%的中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初高中少女堕胎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成了另一个与“早恋”相关的社会问题。
早恋是成长的一面镜子
“早恋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所折射的是亲子关系问题,是中国孩子的升学压力问题,是中国的性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对待早恋这个问题上,不同的父母态度差异很大,有的家长听到孩子恋爱后很开明,并欢迎对方到家里来玩,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早恋显得过于恐慌。
记者采访发现,担心孩子成绩变差、青春期的恋情无法天长地久、担心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是家长反对孩子早恋相对普遍的理由。“家长的这些担心有一定的道理,我也都能理解,”李新影表示,现在的中国教育依然是“一切不利于成绩的都是敌人”。早恋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情绪起伏,影响成绩,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或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但这些与家长是否积极引导关系紧密,粗暴对待、一味放任和不闻不问都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很多家长谈早恋色变,其实大可不必,早恋如果引导好了,其实是件好事”。无锡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晏秀祥认为,青春期少男少女相互间产生好奇、关注,甚至爱慕之情,其实跟3个月的孩子会翻身,6个月的孩子能坐立一样是非常正常的,也是这个年龄该做的事。其实,早恋对性别认同有重要意义。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异性是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异性看待自己的眼神,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塑造非常重要,无疑能坚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提升自信心。有研究发现,13—17岁的女孩,如果曾经收到过两三个男生写给她的“小纸条”,她会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自信;相反,这一阶段的女孩,如果从来没有收到过男生的“小纸条”,即使成绩再好也可能会有挫败感。
李新影认为,中国过去长期以来对孩子早恋的压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另一社会问题——数量庞大的剩男剩女。28岁的韩小姐就认为自己是上学期间不让恋爱的受害者。“我的父母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不让我跟男生交往,上大学的时候仍不准谈恋爱,可是刚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催着我结婚。”韩小姐说,面对父母的“逼婚”,她总是没好气地埋怨都是他们的错。
谈到家长担心的孩子可能过早发生性行为的问题,李新影认为,这一方面与家庭本身的亲子关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中国的性教育不足有关。令李新影十分吃惊的是,据她了解,现在不少学校的生理卫生科要么改成自学,要么为所谓的“主课”让道。与此相悖的是,来自互联网、电视等与性有关的信息铺天盖地,初高中少女堕胎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性教育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
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自古以来,许多浪漫真挚的爱情都发生在青少年男女之间。李新影认为,青少年恋情就像是新司机上路,困难重重,胆战心惊,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不少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青少年的恋爱行为是建立成熟两性关系所需的练习,积极意义更大。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呢?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留心观察积极开导。青少年一般不原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感情问题,那么家长应从细节方面留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关怀和支持。比如,发觉孩子可能因为失恋而沮丧,就与孩子谈心,不一定要点破,可以借由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或其他人的故事来开导。
别以爱之名粗暴制止。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微博)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不算是真正的爱,切忌以爱的名义粗暴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孩子是被对方的优点吸引,家长就该告诉他,把对对方的欣赏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如果孩子是被对方的外貌或家境吸引,就该提醒他,物质和外在只是表面,内在精神的高尚才最重要;如果孩子只是暗恋对方,就该鼓励他,爱情是双方的,即使对方不喜欢你,也要落落大方地接受和生活。
向美国家长学点“平常心”。李新影说,家长要以开放的态度接纳“青春期恋情”,如果希望孩子将来获得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不想自己的孩子在两性关系上永远幼稚笨拙,那么就该允许他们“练一练”。很多例子表明,家长越是开放坦白地和孩子谈,孩子越是能打破对恋爱的神秘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们的观念是,美好的初恋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美国家长认为中学生约会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平常心”恐怕是最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的。
聪明父母巧妙化解。在孩子早恋问题上,孩子性格不同,每个家长遇到的具体问题也会不一样,这往往需要父母费心,采用各种技巧渗透。拿性行为来说,这确实是需要家长警惕的,在谈话技巧上,建议女儿由母亲来谈,儿子由父亲来谈。比如可以很轻松随意地跟孩子聊天,说今天看到一新闻(或听说过一故事),某某学生怀孕了,去做人流,这对女人来说,身心伤害有多大等等。更多请浏览无锡家教网资讯中心:www.wxqh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