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考前报”“考后报”优劣大PK


来源:无锡家教网 日期:2012-8-7

  无锡家教网报道: 目前,高考(微博)本科录取已结束,但考生和家长(微博)们对高考的关注却热度不减。不少孩子明年参加高考的家长们已经开始在高考论坛中,向今年历经高考大关的过来人“取经”。其中,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是议论热点。不少家长对考前报志愿忧心忡忡,认为这种方式会加大录取风险,不如考后填报稳妥。北京为何沿用对考生风险较大的考前报志愿方式?考后报志愿又有何隐患?对此,相关教育部门、高校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分别作出了解读。

  □家长心态

  考前报志愿感觉风险太大

  刘女士的孩子明年参加高考。在高考论坛中,她发现,每年都有600分以上高分考生因为志愿没报好,仅几分之差,不仅与梦想的学校失之交臂,也与同一梯队的其他学校说再见,直接被甩到下一个梯队去了。

  北京是考前报志愿,而且不是平行志愿,所以一志愿是家长们最纠结的。报高了,孩子成绩没冲上去,差不多的学校又不收二志愿,可能只有几分之差,却只能落到“千里之外”。一志愿如果报低了,又怕委屈了孩子的好成绩,实在左右为难。毕竟一个志愿可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这个赌注太大。但是,考后报志愿就不一样,起码自己的分数不用预判,规避了很大风险,就算最理想的大学不一定能上,但也不会差太远。

  □部门声音

  考后报志愿易导致“两极分化”

  记者从北京市高招办了解到,自从恢复高考以来,北京基本都采取考前填报志愿的方式,只有1989年、1999年、2000年和2003年为考后填报志愿。从录取情况来看,考后报志愿容易形成“两极”结果:一方面,考生容易“扎堆”,另一方面,招生学校容易“断档”。志愿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

  市高招办有关人士介绍,对考生而言,通知成绩后填报志愿,往往认为心中有数,但因为只知道个人分数,不知整体情况,而忽略了整体分布的复杂性,最后还是很盲目,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对高校而言,无法向考生提供负责任的相对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对考生家长而言,更是备受煎熬,尤其是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家有考生的父母总想早点进入角色,5月份甚至更早就开始咨询,直到7月底填志愿,为期几个月的战线拉得过长。

  从填报志愿的时间来说分为3种,分别是考前报志愿、考后估分报志愿和分数公布后报志愿。3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来说,考生在考前填报志愿基本上能做到“知己”。实践证明各区县多年来形成的高招志愿辅导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知彼”即是考生想知道自己选报的学校在全市报考人数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而这一点无论在考前、考后或知道分数后都是事先无法准确知道的,只有考生填完志愿,全市作出统计后才能知道。另外,根据近3年来的统计,本科一批次一志愿投档率均持续超过90%,绝大多数考生的一志愿都得到了满足。

  □招办解释

  考后报不意味着风险减小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招生办公室主任周旭峰认为,志愿填报的方式和录取方式息息相关,并不意味着考后填报就一定风险减少,相反考后填报而又不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扎堆现象更严重。因为考后虽然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数,但是不了解其他考生的填报选择,同样会出现扎堆情况。他举例,不少考后志愿填报的省份如江苏、湖北、山东等,这几年都出现了录取分数大波动和名校断档的情况,这说明很多考生出于慎重的心理,都往分数低的学校扎堆,不敢填报分数高的院校。更多请浏览无锡家教网资讯中心:www.wxqhjj.com

编辑者:无锡家教无锡家教网)



首页 请家教 教员注册 教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