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年第一天,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无锡市江南中学:加强科学素养教育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交汇点新闻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也纷纷刊发该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无锡市江南中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科学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学生创新成长为核心,以江苏省自然科学学科课程基地为依托,用心构筑育人新样态,实现了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打破学科壁垒 聚焦培养创新力
科学教育倡导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整合学习资源。跨学科学习重视学科渗透、学科融合,契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需求,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依托省自然科学学科课程基地,打造跨学科项目化课程,以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科学类课程为主导,聚焦科学精神和创新力培养,扭转各种形式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主义思想,将各学科内容进行统整,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跨科融合课程,怎么跨,如何融?课堂上,化学组教师王睿从“如何清洗沾了污渍的餐布”导入,以人体胆汁消化油脂的生物学原理解释化学中的乳化作用,帮助学生构建乳化的微观模型,并引出乳浊液的概念;物理组教师李涤非把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融合在“能源开发与利用”知识模块,利用化学知识找到能源转换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利用生物知识构建碳循环模型……各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整合教育资源 形成育人共同体
如何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建设这个难题?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科学教育资源链有效循环,协同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
学校不断完善科学教育活动阵地,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建设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自然科学学科课程基地场馆、三分校分别创建了科技体验馆、探究实验室、创客空间、机器人乐园等10多个科技创新活动室,保证了学生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基地场馆和各个科技创新活动室陈列了多种科普书籍,准备了许多科学纪录片,学生可以自由徜徉在科学的海洋。
学校邀请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凌浩、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助理、研发部部长甘霖、无锡中医医院主任许丽娜、原无锡微电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巨榛等,入校做专题讲座,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一颗向往科学、崇尚工程素养的种子。
不仅如此,学校还大力推进校内活动向校外基地延伸。开辟了众多校外科普实践基地,包括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无锡超级计算中心、无锡市中医医院等。学生们进行沉浸式学习,亲身参与、体验身边的科学,使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探究内驱力
通扬分校校园里,两处池塘景观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为什么这里水体不清澈?为什么水生生物在这里无法正常存活?一连串的发问,正来自生命知密社团的同学们。学校组织生命知密社团的同学们,利用自然科学学科基地的设备检测水质,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
为推动“双减”政策向纵深化发展,落实新课标精神,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学校组建了包括智能制作、无人机、3D设计与打印、机器人等20余个科学探究社团。这些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科学思维专项训练,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了创新拔尖人才。如今,创生真实情境、解决生活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科学类社团一张靓丽的名片。
学校在科学素养教育上持续用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中捷报频传,仅2022年就有3人获国家级奖项,50人获省级奖项、51人获市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