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和历史担当,3月18日,市北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团队开设了主题为“理解一棵树”的生态文明思政课。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保护森林资源,在全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北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团队从“理解一棵树”出发,从认识一棵树到保护一棵树,从观察校园内的一棵树到理解森林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原创性地开发了市北高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从识别到理解
“理解一棵树”课程有四个子任务,分别针对一棵树的树型、树皮、树叶和叶缘,根据研学任务卡,识别不同形状的树、不同质感的树皮、不同形态的树叶、不同边缘的叶形。
同学们在任务完成后的分享阶段,自由交流自己找到的成果,并利用市北高中原创的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校园植物识别手册》,对树进行识别、辨认。
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很多形状的树,在校园内未能找到。“理解一棵树”课程的授课教师、市北高中生物学科组骆希老师,对此进行了解答,骆老师说:“树的形态和树种有密切关系,比如榕树,就是树干向上树梢向下的树种,但是榕树一般分布在纬度更低的南方,是福建省的省树,所以它在校园内就找不到。再比如一些异形树,校园内的树,栽种时要考虑更多客观因素、绿化因素,一般会选择常绿、易打理、树荫大、笔直向上的树种,异形树在校园内就少见。”
从识别到理解,这就是生态文明教育团队设计“理解一棵树”的初衷,不仅是知道、了解,更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每年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生态文明教育团队旨在以课程形式,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森林日的意义,理解林业碳汇,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从生态文明到传统文化
3月21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春分”,所谓“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在“理解一棵树”课程中,学校教务处主任、正高特级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团队领衔人李树民老师,在学校日影台现场教学,日影台的指针投影在“春分”二字上,李老师介绍“分”的三个含义:一是阳光平分在南北,二是昼夜平均,三是春季平分。走出课本的现场教学,是市北高中生态文明思政课的鲜明特点,把课程放在真实情境现场,让学生触碰到知识的本体。
《荆楚岁时记》有云: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这三种花都会守时而开。今天的市北校园,恰是这三种春花正盛之时,“花潮”绚烂,是为校园盛景。同学们纷纷拿起“春”字剪纸板,与春天合影,定格“春分”气节。
从德育到美育
市北高中把公益行动教育作为涵育原道青年“正强”品格的主要路径,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公益行动的一部分,向来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理解一棵树”的课程中,原道青年“沉浸式”“体验式”地参与在生态保护的具体行动中,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对什么是“正”、什么是“强”,进行深刻思辨。
值得一提的是,市北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团队深刻挖掘课程深度,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团队成员、市北高中美术学科组薛璐老师,在“理解一棵树”课程现场,生动开展美育——植物拓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拓印技术,迁移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为一棵树作拓印,为一片树叶作拓印,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能力。